试题详情
- 简答题如何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
在传统的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服从教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服从“教”。
所以,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处在被动的地位。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则取决于教师本人对语言的认识和教学的经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改进,也难以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于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教学中开始重视学习主体的价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重点,“教”服从“学”,根据“学”的需要随时调整“教”,“教”的依据是“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教”是帮助学生“学”或引起学生“学”。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互动的活动。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辅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取消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放任自流,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助、促进、引起学生学习比以教师为中心的“精彩表演”要难得多。正因为以学生为中心了,教学理论的研究也从单单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转到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语言学习/习得过程和学习策略的探讨上来了。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翻译下列古文。 子日:“
- 春秋时期大蒐礼被什么取代?()
- 天下晏如也。
- 破读的音主要是声调,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
- “他这个人太没意思了!”和“太没意思了,
- 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释词题)
- 教案设计题,请阅读和分析所给的课文,并
- 按照语言结构的难易程度来编排教学内容及其
-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的结构层次,并标
- 中国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
- 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
- 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
- 《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
- 换韵
- 指出句子中补语所对应的类型,赵小曼写报告
- 丽丽工作很忙,差不多每天加班,她觉得很累
- 借代辞格的运用是以本体比借体更显著为条件
- ()代表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水平,分为()两
- 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 加强(),迎接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