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
-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戛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具体表现为:
(1)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把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课程设置。除学科课程之外,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至高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以之作为必修课。初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高中“要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从而建立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合理并存的课程结构。明确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纵向的课程结构上以国家课程为主,给予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适度的空间,以增强课程对地域、学校差异的适应性。
(2)体现基础性与探索。一方面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而“学会学习”;另一方面要把各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则、原理教给学生,“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范例性,进行学生主动参与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终身学习的能力。
(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具体规定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了解、体验、掌握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形成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综合化推向深入,将综合课程置于课程结构的重要地位。“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设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综合课程包括“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方案”;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新设置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者是()
- 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中,超越论
- 一般来说,学校课程可分为()
- 在我国美育就是指()
- 简述研究性学习开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 布卢姆认为教育不应是限于选择和培养少数优
- 探究类课程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
- 朗读指导的方法有正确示范、体会感情、提示
- 研究性教学常用的方法有()。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同一
- 唐代学校类型包括算学、律学、医学、天文学
- 教学过程的功能一般不包括()。
- 广义的课程资源
- 小学语文评估的功能是()。
- 积累词语和句子教学有哪些方法?
- 北师大出版社数学教科书关于“时间”的课程
- 教育思想包括()。
-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
- "教学中教师不能’一锅煮’、’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