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评价严羽的诗歌理论。
-
(1)严羽提出“别材别趣”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是说诗歌有自己的特殊题材,不同于书本的知识 、学问;诗歌有其特殊的旨趣,不同于议论著作以阐明道理为宗旨。这个特殊的旨趣(兴味、兴会),也就是审美感受。他对诗歌的审美特性与形象思维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是相当自觉和深刻的。他既认识到诗歌所遵循的思维规律不同于议论说理,但并非排斥理性认识。把诗歌的审美特点及其思维规律如此明确和系统的阐述,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尚属首次。
(2)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他强调:学诗主要不是靠“学力”,而是靠“妙悟”,即要靠心领神会,不能靠逻辑推理、文字解说。就诗歌和宗教都要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来说,二者是相通的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并举孟浩然和韩愈为例,孟浩然学力不及韩愈,但论诗则韩不及孟,原因是孟“一味妙悟”。他强调“惟妙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即学诗的正路,可见把“悟”作为学诗作诗的基本思维方法。他还把“悟”及其最高境界“入神”作为评价历代诗歌成就的标准,推崇盛唐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这里所论,正是诗歌的形象思维的规律,说得如此具体明了,且有条理,亦大体得当,是前人所未发。但把历代诗歌与佛教门派生硬比附,又反而弄巧成拙。
(3)提倡“以盛唐为法”。严羽认为:盛唐之诗到达了“透彻之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于是力倡“以盛唐为法”。他概括出盛唐诗时代风格:既笔力雄健(即雄浑悲壮),又气象浑厚,相当准确。他力倡盛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认为盛唐符合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思维规律,二是盛唐之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追慕盛唐气象,瞧不起孟郊、贾岛和“四灵”苦寒狭小的诗风。
总的来说,严羽的《沧浪诗话》突破儒家诗论传统的影响,自学地捍卫诗歌的审美特性,对提高诗歌创作的艺术水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重要的诗歌美学理论著作。但他阐述诗歌的审美特性尽管有时也接触到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但未能从根本上着眼,故难免给人有迷离恍忽之感;所倡“以盛唐为法”又过于绝对,成为明清时期复古拟古的先声。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认识《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贡献
- 李渔的《()》是一部杂著,共分八个部分,
- 简述创作中的灵感问题
- 简述“中和之美”说
- 简述兴寄和风骨说。
- 中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学理论论著是()。
- (钟嵘的)‚自然英旨R
- 试述张戒的诗歌要以言志为本,以咏物为余的
- (钟嵘的)性情说
- 孔子所说《诗经》“思无邪”体现的文艺思想
- 试述葛洪“今胜于古”的文学观。
- “虽然,(气)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
- 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 结合金圣叹关于《水浒传》的评论,你怎样理
- 简述钟嵘的性情说。
- 把文学比做“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是
- 王充《论衡》‚疾虚妄R
- 叶燮把创作分成在()者即创作客体与在()
- 试述王充的复古与创新观。
- 《诗家直说》 的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