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结合我国围填海实践,谈如何加强围填海管理。
-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压力的日益增大,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海洋进行围垦己经成为各国沿海地区拓展土地、空间,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纵观国内外围填海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围填海造地的效益分为正面效益与负面效益。正面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方面,而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和生态方面,累积性负面影响更集中表现在资源影响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围填海造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管理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海域使用论证制度等围填海造地管理制度。上述规章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围填海造地行为,但在围填海专门法律法规建设、具体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监管体制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健全、规范与完善的内容。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海域权属观念淡薄、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多部门管海,职能冲突、对海岸带缺乏综合规划和管理等原因造成的。由于我国围填海造地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海域管理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制度体系尚需逐步完善,加上各省市区海域使用立法工作发展不平衡,给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呈现新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围填海造地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制度的缺陷,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围填海造地管理,成为当前我国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海洋综合管理的需要,继续规范政府规制制度:建立健全围填海造地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相对集中、统一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规范微观控制制度,加强政府管理围填海项目的制度基础。基于围填海造地项目过程管理的需要,理顺管理流程:搞好围填海造地的全面综合规划与管理;建立并完善围填海造地的战略论证制度;严格围填海项目的审批制度;建立围填海项目的跟踪检查和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围填海造地的后评估制度。例如,以南海区广东省为例,从水动力条件、海洋冲淤条件、海洋环境质量和生物资源四个角度实证分析了围填海造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以北海区河北省为例,以经济价值损益、对农业、盐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影响等为内容实证分析了围海造地的经济效益;以东海区福建省为例,实证分析了围海造地的社会效益,包括人口和就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抵御灾害能力和景观效应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什么是地转流?
- 近岸海域导致富营养化的营养盐主要来源包括
- 中国入海总水量最多的河流是哪一条?()
- 简述《公约》对港口国的管辖权的具体规定。
- 变余沉积
- 鱼类靠什么来叫声音()。
- ()年,迪特玛证实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的恒比
- 海洋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海底石油、天然
- 黑潮为何叫做“黑”潮?()
- 下列关于内陆国概念描述正确的是()。
- 何谓一级气候旋回?简述其形成机制。
- 双锯鱼为什么能和海葵友好相处?
- 海岸带地形的塑造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动力
- 海鸟中谁是潜水冠军?
- 下列不是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是()
- 导致赤潮发生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 以下属于海洋岛的是()。
- 下列哪一项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调查
- 鱼能够附身在鲨鱼和海龟上免费旅行,它和
- 我国有()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