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材料一:英语的传播是历史发展的缩影。 英语在北美洲传播范围的扩大。 材料二:“广州英语”出现在1715年前后,指在广州的中国人与西洋人之间用作商业贸易和往来媒介的独特语言。19世纪30年代刻印的《红毛通用番话》收集词汇约380个,均用广东方言来注音。词汇分为“生意数目门”“人物俗语门”“言语通用门”“食物杂用门”等四项。使用广州英语的,主要是通事(翻译)、店主、买办、杂役以及部分行商。外国人对广州英语的评价是:“由于汉语习惯在其中的存在,在英美人士的视觉上引起的混乱,再加上糟糕的发音,使这种粗俗土语成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交流工具。”它是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材料三: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以“英语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恰当的进行论述。要求:选定一个角度;充分使用材料;论证逻辑清晰。
-
示例1:英语教育目标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
洋务派招收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培养翻译人才;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大学中开设英语课,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外交人才。民国初年,英语教育的目标是了解并能运用外国的语言文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习英语的目标超出了语言文字自身,扩展至学习西方文化。“文革”之前,英语学习的目标局限于阅读书籍。“文革”以后,英语教育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综上,我国英语教育目标的变化,与国家形势的变迁密切相关。
示例2:英语教育地位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
近代以来,英法美俄等西方列强纷纷侵华,为与列强交涉并学习其科学技术,近代学堂开设众多语种,英语只是其中一种。民国时期,外语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语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因为中国实行“一边倒”(倒向苏联)的政策,英语丧失了第一外语的地位。中苏关系恶化后,英语又恢复了第一外语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英语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高考科目。综上,英语教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百年来我国外交关系的变化。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在工业革命中,最先采用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
- 西方海洋文明暴力洗劫东方内陆文明的
-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
- 有学者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
- 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
- 菲律宾在1512年被麦哲伦发现后命名为圣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在
- 钱乘旦对英国有这样一段精彩的阐述:它留下
- 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上是英国展出最新工
-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
-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
-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
- 1493年“他”第一次航海归来,天主教教
- 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
- 从15世纪末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
- 《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
-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
- 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