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
特点:图文并茂;内容涉及西方科技与民主政治;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任答2点)
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代议制民主制度发展;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文明成果。(任答2点即可)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
- 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
- 《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
-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
- “熹平石经”是东
-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 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
- 欧美亚报刊上出现一批醒目的大字标题:英
- 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
- 17世纪三位中国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毛泽东说:“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是
- 《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
- 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
-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
- 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
-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
-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
-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
- 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