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怎样理解“文章不厌百回修”的精神?
  • 修改,是评论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写作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几乎没有一位不是在修改上用过功夫的。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花在文章修改上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比写作时间还要多,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此话不无道理。前苏联名作家托尔斯泰死后,人们发现他的许多巨著,都保存有十次二十次的未定稿,有一篇论文改写达90多次。修改包括两种:
    (1)动笔前的修改
    在“预先研究”、“预先准备”阶段,对于选题立论的深思熟虑,对于谋篇布局的反复琢磨,对于运用词语的认真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许多伟人的不朽之作,都是在动笔前就在“修改”上花了大量心血。马克思写《资本论》,从计划到草稿都经过了多年的多次修改。
    (2)动笔后的修改
    文章写成后的修改“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比动笔之前的“修改”更为具体、切实的修改,两者是不可或缺的。我国现代作家徐迟生前说过,他的每篇稿子,总要改一遍抄一遍,至少得抄五遍。他的报告文学《在湍流的涡旋中》,手稿已看不清楚,在《人民日报》的小样上,他又改了一百一二十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