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
-
“是”、“在”、“无”构成了是本体论研究存在问题的三种形式。“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人们是靠着“是”来逻辑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的,只有系词“是”才可能充当具有形式意义上逻辑联结词,通过“是”人们才在思想中建立起“抽象的同一性”,并由此开始进行思想的分类、命名,使得思想和语言有逻辑界限,能够清楚明白。
在”指出了事物的自身同一性,是一种非逻辑理解的对象,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认识这个事物,哪怕是仅仅给它命名,也已经包含着对这个事物的一定认识了,而这样一来,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变成“是者”了,实际上人们只能认识“是”,所谓“在”并不在人们的认识范围之内。它超出了语言的逻辑界限,但还没有超出语言的语言界限,人们依靠领会等内心体验和现象来思想,具体理解“在者”的存在。
“无”即非存在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三种不同内容:事物中的虚空部分;个体事物未有之前和既终之后的情况;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最高本原。它指向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意大利哲学家()从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的
- 直观具象性,是指()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
- 下列不属于灵感的主要特征的是().
-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一直在()两极中艰
- 直接把距离说当成一种美论提出来的是英国美
- 本体论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是().
- 人类主要的审美感官是()。
- 在某种意义上,“考试不能作弊”是一个基本
- 艺术作品的接受分为哪几个阶段?()
- 罗丹的()是“地狱之门”这件作品的核心人
- 道德决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依据是()
- 在我国当代美学研究中,主张美是主客观统一
- 只有在进入题材实事语境的同时,也进入其形
- 在艺术作品中,美与真理比肩而立。
- 在胡宁和塔帕尔肯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
- “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 艺术的本性根源于人的模仿的天性。这句话出
-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意大利产生了三个艺
- 离开人类的艺术的心灵和艺术的活动,美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