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国有农场经营的特点有哪些?
  • (1)国有农场的“三农”性特点
    所谓“三农”就是农村、农业、农工。国有农场是历史的产物。我国的国有农场大多数是20世纪50—60年代在学习原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创办的。在当时,国营农场是比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更高层次的经济组织形式,它集党、政、经于一体,担负着经济、行政、社会管理的多重职能。一般是通过垦荒、围湖造田等建立起来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生产性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所谓“农业”,即国有农场是以农为主,农业生产在农场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其最主要的资源是土地,突出粮棉大宗农产品生产。改革开放后,国有农场的二、三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有些地方二、三产业的经济总量超过了第一产业。但从整体上看,农业仍是国有农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是农场工业的主要形式。所谓“农工”,就是国有农场的农业职工,他们是国家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享受国家工人福利待遇,农场对农业职工的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进行统筹管理。所谓“农村”,指农垦企业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农工生活的环境同地方农村相同,在行业的分类中农垦是归属于农村的范围。
    (2)国有农场的双重性特点
    即国有农场具有企业性、社区性的双重性特征。首先,国有农场作为一个单独核算、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业经济实体,具有企业性质,这是它的基本属性;其次,农场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生产、生活区域,实际上又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具有社区性。在农场范围内,职工生产、生活完全融为一体,与之配套的教育、卫生、治安、集镇建设等社会事业通常都由农场承担。这些社会职能超出了企业的范畴,也给农场带来了沉重负担。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剥离国有企业社会职能的决定,但由于农场本身具有社区性的特点,社会职能的完全剥离也是不可能的。国有农场职能的多重性,客观上造成了农场管理目标的多元化,这是国有农场区别于一般国有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
    (3)国有农场的综合性特点
    我国农垦事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已发展成为以农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群体。农工商综合经营起源于延安大生产运动。当时,坚持以农业为第一位、工业与运输业为第二位、商业为第三位的方针,建立了农业、工业、运输业与商业的一系列较完备的生产经营体系。建国后,在创建国营农场的过程中,为适应农业生产和职工生活的需要,各地农场先后办起了一些粮油加工、农机修配、建筑材料生产及生活商品服务项目等,形成了以产前的农机具修配、产后的粮油加工及工业品销售为主的场内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雏形。到1984年底,全国农垦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农工商综合经营。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兴办,冲破了旧体制的束缚,解放了生产力,充分发挥农场自身的资源优势,走出了“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之路。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工商综合经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产业化经营阶段。目前,农垦系统已基本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批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