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理、事、情
- 叶燮认为“理”、“事”、“情”三者是审美客体、反映对象,也就是创作的客观条件。“理”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也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自然之理”,要求描写生活的本质,要求诗人具有敏锐的目光和观察生活的能力。“事”是指客观事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创作必须通过具体可感的“事”来艺术地言“理”,寓“理”于“事”。“情”是指事物的情状,即特殊的客观属性。诗要有韵味和意境,就离不开描绘生动而形象的“情”。“理”、“事”、“情”三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诗人的创作要反映生活,就必须透过现象写本质,以便闪现内在之“理”的光辉,但“理”又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或活生生的情感来作艺术概括,寓“理”于“事”,是文学家区别于哲学、政治等家的重要艺术手段。而具体之“事”又必须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来表现,“情”的种种变化,又是立足于“事”、“理”之上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如何理解文学批评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
-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精细之处还在于揭示出占统
- 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特征体现为()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往往用形象比喻,追求批评
- 18世纪欧洲文学批评普遍强调()。
- 文学批评文章写作中的复述一般是()
- 得意忘言
- 主张潜意识在实际上支配着人的行为的是()
- 教材指出:王士禛认为()和()是具有神韵
- 文学批评思维的审美性主要是强调在文学批评
- 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可具体化为以下几
- 概述王国维的“境界”说理论。
- 文本批评的一个鲜明特征是立足文本,强调批
- 《文心雕龙》有()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
- 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篇,专论风格形
- 简述库勒的五种解构策略。
- 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
- 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回答“古圣贤人所为
- 论著体的一般的文体特征是()
- 论述韩愈有关古文语言方面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