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关于“民俗学研究的是农民或下层民众的学问”,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 不同意这一观点,这一种说法带有偏见,是对民俗学的误解。民俗学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另一个是“俗”。首先,从“民”的角度来看:民俗学自从格林兄弟创立以来,其研究对象的“民”经历了从“民族”“社会群体”“古人”“农民或下层民众”“任何一个人”直到“全民”的发展。
    认为民俗学研究“农民或下层民众的学问”的概念产生于19世纪初并延续至今,在当时具有其特有的时代背景。因为格林兄弟时期的德国上层文化几乎已经全面被外来文化所占领,从上层文化例如语言和文学中,已找不到任何能够代表德国文化传统的东西,只有农民和文盲还在使用着古老的德国语言,承载着古老的德国文化传统。因此,要想重建德国文化精神,只有从下层农民或文盲或无产阶层当中去寻找。所以,那时候的民自然也就与农民和被压迫阶层联系在一起。后来的学者们认为民为农民和文盲,主要是强调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以及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往的文学研究主要是书面和精英文学,人们从没想到民间还会有文学,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等事项还可以拿来研究,当人民意识到民间文学的巨大价值的时候,民间文学便作为精英文学的对立面出现了。而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将任何一个群体或个体排除于民俗的研究范围之外。对于城市人群也有城市民俗,校园人群也有校园民俗等,因而研究对象在今天已经拓展至“全民”或是“全人类”。过分强调或规定民的范围,实际上是在限制和约束自己的研究,也就等于把自己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不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
    综上所述,民俗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在人类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学科是并列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民的概念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下定义的必要了。同时,单纯将“俗”定义为“知识或学问”也限制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很广泛,是是指书面文化传统之外的文化,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和无意地遵循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