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2011年9月12日上午8点,H省疾控中心疫情值班室接B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该辖区SP县LC小学,自9月11日中午12时至报告时止,发生50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少数病人出现惊厥、昏迷症状,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当地疾控部门已于11日下午在现场开展调查。”
初步调查情况如下:
(一)病例情况:首例病人金XX,女,LC小学五年级学生,9月10日晚上8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病前在校喝过生水、吃过小卖部零食。
截至12日下午3时,共发现病例72人,集中于LC小学,病人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部分病人恶心、呕吐,个别病人抽搐,并出现昏迷现象。经病例搜索,周边地区和其它学校未发现类似病人。(二)学校基本情况:该校1~5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学生334人,教师13人,其中住校生24名。
学校分生活区和教学区,学生日常生活用水为生活区内一水井,井深6.5米,井口封密不严实,井水经水泵泵入水塔后直接使用。离水井约7米处有一个化粪池,据调查该地为高渗透性沙质土,未对水源采取保护和消毒措施。井旁3米处为学校食堂,负责学生蒸饭(学生自带饭盒和米)和供应教师菜肴。
学校食堂平时每日供应一桶开水,大部分学生喝生水。紧挨食堂是小卖部,由两人负责食堂和小卖部工作,此二人均无健康证。
病人分布情况如下:
共132名发病,罹患率为38.04%;男性70人,女性62人;年龄5~13岁;均为学生,教师无发病。病例班级分布见表1。
暴露因素分析:一次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共同暴露因素,集中暴露;自在校内采取控制措施后(如学校暂时放假,隔离治疗病人等),疫情得到控制。说明暴露因素在校内。暴露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①食物:食堂、小卖部;②水:学校直供水。 危险因素分析
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 (1)14例住院病人: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者9例,占64.29%。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大于80%的8例,占57.14%;最高者达93%;淋巴细胞比例偏低,低于20%的12例,占85.71%,最低者为3.6%。大便常规隐血阳性4例,粘液便5例,白细胞阳性8例。 (2)病原学检测:病人和小卖部从业人员粪便标本10份,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6株。采集学校井水和生活饮用水各1份,分别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 (3)卫生学指标:检测学校井水,细菌总数为55000/mL,大肠菌群大于16000/L。结论:一起由福氏2a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暴发疫情,其原因是由于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后,未能采取消毒措施,而直接供学生使用所引起。 依据: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卫生学指标提示,井水污染严重;井水和龙头水中均检出福氏志贺氏菌2a,与病人粪便中分离的菌株一致)。 到了现场首先要开展什么工作?从哪些方面开展?
- 核实诊断。①听取当地业务人员介绍疫情情况:学校发病情况、首例病人发病情况、一般情况;②现场初步调查(访谈、采样);③访视病人(临床医生、病人访谈、查阅病历)等。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恶性疟原虫在薄血膜中环状体的特征不包括(
- 无论发生小型事故还是大型事故,都应当及时
- 对于喹诺酮类药物验证中所用中和剂的选择及
- 艾滋病病毒的的生存条件要求是:()
- 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 A乡镇户籍人口5.4万人,高血压总患病率
- 辐射防护的目的有哪些
- 以RT-PCR为检测方法的HIV-1病毒
- 监测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疑似
- 移液器应每年至少进行1次校准,标定方法包
- 琼脂(Agar-agar)
- 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由()组成。
- 呼吸科门诊属于结核病感染风险中的哪一部分
- 各种疟原虫都有复发现象。
- 以下关于艾滋病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规定:当地
- 实施计划免疫必须具备哪几个基本要素?
- 棘球蚴病的诊断方法有()
- 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 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