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析存款货币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一般情况下,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靠两种行为: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1)银行的准备金是基础货币,其中超过中央银行法定准备率规定的金额,是银行还没有依据它发放贷款的部分,因而没有存款货币的创造。在准备金总额不变时,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小,相应地,货币供应量也越小;反之,乘数会变大,货币供给也相应增加。
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是没有利息的,而一笔资金用于贷款或证券投资则能获得收入。所以,保有超额准备金则等于放弃收入,这就是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从这一点出发,商业银行总是力求把超额准备金压低到最小限度。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银行通常把超额准备金保持在1个百分点之下。我国准备存款不只有利息,而且在很长期间利率相当高,从而存款货币银行就有可能选择保持大量的超额准备金。这属于成本收益动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如果出现存款大量流出的现象,若无超额准备金,就得采取诸如出售证券、催收贷款、向中央银行借款等行动,这会增大成本或减少收益;如果存款流出规模过大又无法采取措施补充资金,还可能面临倒闭的威胁。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在出现存款流出苗头时,银行则必须采取增加超额准备金的行为。这属于风险规避动机。保存超额准备的行为,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例,进而对货币供给的制约。
(2)在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款,也即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能支持更多地创造存款货币。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因素则主要是市场利息率和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显然,市场利率的高低,正相关地影响从银行借款的多少;而中央银行贴现率的高低,对于商业银行借款数量的多少,则是负相关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银行资本与风险资
-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理论基础是蒙代尔的最适度
- 在货币政策工具中,道义劝告属于()
- 货币是在长期的物物交换过过程中从()中分
- 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职能。
- 由于一国的国际收支并不一定刚好实现收支相
- J曲线效应描述的是汇率变动对()。
- 金融市场的弹性
- 现行人民币汇率是以()为基础的。
- 简述货币的作用。
-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 货币供求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行为决定
- 简单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
- 间接发行的方式包括()。
- 资本市场有哪些特点?
- 下列属于中央银行的业务有()。
- 简述我国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 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实际上是指那
- 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包括()。
- 西方国家建立储蓄银行主要目的是为保护小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