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清朝的秋审制度及其复审后的处理情况。
-
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从明朝发展而来。清朝将朝审发展为两种,即朝审和秋审。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
秋审开始执行于顺治十五年,首先要求各省的督抚将自己省内所有被判处斩和斩监候(相当于现代的死缓)案件和布政使、按察史会通复审,分别提出四种处理意见:
(1)情实。罪情属实,罪名恰当,奏请执行死刑。
(2)缓决。案情虽然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三千里,或减发烟瘴极边充军,或再押监候办。
(3)可矜。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可免死刑,一般减为徒、流。
(4)留养承祀。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有亲老单丁情形,合乎申请留养者,按留养案奏请皇帝裁决。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首次正式规定“八议”的法典是()。
- 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结构和内容的变
- 汉武帝以后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
- 西周时期把“亲亲”、“尊尊”作为礼治思想
- 论述西周法律思想与立法活动
- 周有乱政,而作()。
- 春秋时期邓析作(),是郑国第二次公布成文
- 太平天国提出“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
- 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中所规
- 夏商时期将死刑称为()。
- 对自首者减免刑罚、按阶级成分及功绩定罪量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皇帝直接领导的
- 西周的买卖契约叫()。
- 汉代把对被告人进行审讯称为()。
- 《大中刑律统类》是将()混合编在一起,改
- 汉朝的刑制改革更加适应了封建经济基础的需
- 抗日战争初期各抗日根据地一般在名义上实行
- 隋朝以()为中央审判机关。
- 简述唐律对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
- 汉律规定,拾得小件物件,如十日内无人认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