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详述伊氏锥虫的流行病学。
  • (1)易感动物:伊氏锥虫有广泛的宿主群,而不同种类动物的易感性差异很大。马、骡、犬最易感,驴和骆驼次之,水牛、黄牛和牦牛的易感性较低。绵羊、山羊、大象、猪感染伊氏锥虫常常无症状或温和性症状。实验动物以小鼠、大鼠最易感,家兔、豚鼠的易感性较低。野生动物虎、鹿、狼、猴等也感染本病。
    (2)传染来源:本病的传染来源是各种带虫动物,包括隐性感染和临床治愈的病畜,在南方主要的带虫动物是黄牛和水牛,北方牧区以骆驼为主,有资料报道黄牛和水牛的带虫时间可长达5年。
    (3)传播途径:伊氏锥虫主要由虻类和吸血蝇类机械性传播,我国已发现有80种虻类和6种蝇类可充当传播媒介,此外,蠓、蚊也是传播媒介。在南美洲,吸血蝙蝠也可以作为传播媒介。其它感染方式包括伊氏锥虫能经胎盘传染;狗和虎等肉食动物食入带虫肉类食物而感染;采血或注射时,病畜和健康家畜共同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头也可造成感染。
    (4)发病季节:伊氏锥虫病的发病季节与吸血昆虫的出现时期是一致的。长江流域4~11月份有吸血昆虫活动,故5~10月份是伊氏锥虫病的发病季节,其中以7~9月份流行最严重。而在华南地区,吸血昆虫的活动期较长,本病流行期也随之延长。但在牛和一些耐受性较强的动物,吸血昆虫传播后,动物常感染而不发病,待到枯草季节或劳役过重、抵抗力下降时才引起发病。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