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请谈一谈你对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本书的理解。
-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署笔名“鲁迅”。作品通过一位“迫害狂”患者的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叛逆封建礼教,受到迫害而发狂的狂人形象。通过狂人的自述,向人们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历史。同时也暗示了狂人最终战斗和反抗的失败,进一步强调了启蒙的意义。
《狂人日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的日记体结构和病态心理描写的表现方法,冲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用现实主义来表现写实成分,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而用象征主义来表现潜藏的寓意,构成了小说的灵魂。《狂人日记》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我以为,除了要注意鲁迅的创作动机和目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即对“吃人”(包括“被吃”)这个循环的食物链的发现之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在结构上的反讽性。 这种反讽性表现为作品开端部分的“识”作为全文的真正结尾,表明了狂人此时“病愈”——也就是不再疯狂,重新回到“大众”的队伍中了,因此,“到某地候补”去了。这意味着狂人反抗的失败和倒退,意味着日记里所有的“吃人的人”正夹道欢迎狂人回归到传统的队伍中。这与日记的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希望的呐喊构成了一种消解。
联想到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谈到的钱玄同来规劝自己从绍兴会馆里走出,寄托于醒转来的人们起来打破“铁屋子”,和自己答应“听将令”,并“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的“对希望的承诺”,鲁迅这篇小说乃至于他整个人文精神的起点和创作姿态实际上是“绝望”的。但绝望并没有使鲁迅走向虚无,而是更加绝决地战斗,表现出鲁迅式的韧性精神。 联系到当代小说的创作,不妨可以读点残雪和余华。鲁迅关于“吃人”的主题仍在继续,鲁迅的血脉仍在流淌。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请简要概述作品《肥皂》。
- 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共分三部,它们
- “三步阅读法”分哪三步?并结合“三步阅读
-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作
- “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有新
- 受契诃夫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震撼,曹禺创作
- 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
- 对张爱玲有较大影响的旧小说主要有()
- 穆旦是现代以来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翻译家之
- 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
-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而创造社则被称
- 在短篇小说()中,作者讲述的是一个辰河水
- 鲁迅原名周树人,与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在新文
- 鲁迅与郭沫若赴日本留学的最初目的,都是为
- 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
- 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
- 鲁迅笔下的()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
- 鲁迅小说《铸剑》的设高潮是对于“三头相搏
- 在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以“战国
- “你听我讲下去:她们面前围了一大群人,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