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举例说明人们是怎样利用汉语汉字音形义方面的特点制作对联的?
- 对联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点。汉语用汉字记录,一个汉字往往能够记录多个义项,这样就可以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双关。对联就经常利用语义双关的手法,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相如”和“无忌”既可作人名,又可作为普通词语,根据字面义进行理解。作普通名词时,“相如”的意思是“相像”,“无忌”的意思是“没有忌讳”。
对联中也常常用谐音手法,如清代著名文人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前,其子置酒菜进行生祭,与父诀别,金圣叹心中酸苦,吟诵了一副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里酸。“莲”谐音“怜”,“梨”谐音“离”。一副对联写尽心中怨愤,正是大家手笔。
有些对联利用拆字构成联语。对联本来就是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而构成的一种汉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而利用字形的离合构成联语,就更能增添联语的机智与趣味。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上联合“此木”为“柴”、合“山山”为“出”;下联合“因火”为“烟”,合“夕夕”为“多”。又如“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上联拆“冻”为“东二点”,拆“洒”为“西三点”;下联拆“切”为“七刀”,因为“切”是左右结构的字,故曰“横”,拆“分”为“八刀”,因为“分”是上下结构的字,故曰“竖”。这两副对联,前者用的是合字法,后者用的是拆字法,对得巧妙而有趣,显出了作者的机智风趣。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周武王的祖父是()。
- 在“文以五月五日生”句中,“以”的词性是
- 最早的印本书籍《金刚经》是在()发现的。
- 在周代,国指的是()。
- 总体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不包括()。
- 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
- 下列句中,“于”引进比较对象的一句是()
- “我是韩国人,我的名字叫申炳荣”违反了交
- ()是学习者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 据统计,明代的皇帝年号出现较多的是永乐、
-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 赵旃求卿,未得。
- 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哲学(
- 流芳百世的《兰亭序》是著名书法家()的作
- 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是()。
- 孔孟之道
- “我问他他能不能陪我一起去”属于()类型
- 以下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 下列与其它三句句式小类不同的一句是()。
- 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