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什么是结构化方法?比较结构化方法和原型化方法的优缺点?
-
结构化方法和原型化方法均属于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一般认为,系统开发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没有固定的系统开发方法,每个程序员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写代码,而且也没有什么说明性的文档,这时开发出的系统的程序很难被其他人读懂,后期的维护也很困难,这也是后来产生软件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方法。它把系统开发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并且规定在每一阶段完成固定的工作,利用完整的开发文档记录整个开发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开发过程中的管理。
20世纪80年代初,友好的语言和自动化编程工具的出现,促成了原型化方法的产生的发展,这种方法对确定有效的用户需求十分有利。
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了另一种重要的面向对象的方法,它把数据和方法封装在一起作为一个对象,通过众多对象间的相互联系构建出管理信息系统,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图形、多媒体和复杂系统的开发。
结构化方法是使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它将系统开发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比如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等),并严格按照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原则进行系统分析,只有当上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并将工作成果撰写成文档报告后,才能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很难说结构化方法和原型化方法到底哪个更好,实际上它们各有优缺点,一般说来,结构化方法属于一种严格的、需求预定义方法,只有在分析清楚用户需求后,才能着手系统实施工作(简单地讲,就是编程工作),而原型化方法则属于一种需求动态定义的方法,在初步了解了用户需求的基础,就着手编程工作,制作系统的原型。
两者相比,结构化方法的主要优点按部就班,不容易出现大的错误,但缺点是过于死板,开发周期较长。原型化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便于快速分析出用户的真实需求,但缺点是必须以自动化编程工具为基础,同时规范化程度不高,不利于大系统的开发。当然结构化方法和原型化方法不是两种对比的方法,一般认为原型化方法只是结构化方法的一种变形或补充,它常常与结构化方法结合使用,主要用于分析用户的需求。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如果把计算机作为一个系统看待的话,它由“
- 系统总体设计的原则是分解—协调原则。
- 面向对象方法更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建立
- 将逻辑值赋给内存变量X的正确方法是()。
- 信息系统的保密是为防止有意窃取信息资源行
- 新系统的第一次评价,应该在()
- 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所谓横向综合结构是一种按照()来组织系统
- 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模块,可分解为三部分:
- 数据流程图是对原系统进行()的工具,也是
- 一个系统要有多个要素或子系统构成,整体系
- ERP管理系统主要由()大功能目标组成。
- ERP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
- MIS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有()。
- 简述面向对象法的优点。
- (m:n)关系转化为关系数据模型时,已知
- 执行层或称作业层的管理属于()。
- CIO的中文名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