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概述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要点。
- (1)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
皮亚杰用讲故事的临床访谈法对5~13岁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研究,他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①他律道德,大约出现在5~8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这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就是对的。他们对行为对错的判断只看重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多就是更坏),不考虑行为意向,因而称为道德现实主义。
②自律道德,约始于9岁以后,约在小学中年级。这一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后果之外,还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因而称为道德相对主义。
(2)科尔伯格的三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把道德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4~10岁)
阶段1:惩罚定向。强调对权力的服从,行为无所谓好坏,由可能受到的惩罚来评价。
阶段2:寻求快乐定向。行为是否正确由一个人自身的需要决定。对他人需要的关心一般是出于互惠的目的,而不是出于忠诚、感激或公正。
②习俗水平(10~13岁)
阶段3:好孩子定向。强调“好的表现”,好的行为是使群体中的其他人感到愉快,或者是能受到表扬的行为。
阶段4:权威定向。强调遵守法律、执行命令、服从权威、履行职责以及符合社会规范。
③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规范是可以质疑的,是为了群体利益和民主而存在的。对法律和规范的支持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相互的协定。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以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指导行为,这些准则有着综合性、全面性和普遍性。公正、尊严和平等被赋予很高的价值。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提出研究假设的基本方法是:()。
- 由于每个人优点和缺点都具备,所以我们在发
- 识记、保持、再认、重现是()。
- ()比信度有更高的要求﹐()是效度的必要
-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动机、兴趣、(
- 下列哪位是中国现代心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 二重心理学以后,意动与内容之争并未完全结
- 马克思说:“饥饿总是饥饿,但用刀叉吃熟食
- 如何理解人格的内涵?
- 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注意外部表现的是()
- 个人知觉
- 高中以()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
- 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
-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
- 情绪兴奋性既和神经过程的()有关,也和神
- 马斯洛曾提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
- 心理症状包括哪些?
- 享受成长的过程,接受变化的过程和心理活动
- 教师反思的成分包括()
- 社会刻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