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结合作品,论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
鲁迅写阿Q是要画出国民的灵魂来。阿Q是一个具体的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住土谷祠,无固定职业,为饥寒所迫、曾参与过盗窃活动。他的性格有不少矛盾之处,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常常自欺欺人,但有时也真干实做。他曾经仇视革命,后来又拥护革命,严于“男女之大妨”,又贸然向吴妈求爱,其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缺乏理性自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地服膺异己的封建伦理文化,二是本能地适应异己的吃人的社会现实。他盲目地接受“古圣贤”的道德说教,因而很正统,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对“男女之大妨”历来非常严,也跟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尊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圣训,他不只是盲目服膺个别的封建伦理教条,对于整个以等级制度和弱肉强食为特征的封建伦理文化,他在理性上都是认同的。所以,赵太爷、假洋鬼子打他,他从未想到要反抗。在审讯时,不自觉地就要跪下。所以,直至被杀头,还不能觉悟。阿Q适应当时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精神胜利法。脱离现实,盲目自尊,敏感忌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世界中得到满足。一贫如洗,却夸耀未曾有过的“先前阔”和不会有的“儿子阔”。挨打后,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被王胡打了,想通过骂假洋鬼子报仇,被假洋鬼子打了,又以凌辱小尼姑出气,通过精神胜利法,暂时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革命到来时,他在“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白日梦中,再次获得精神胜利的满足。鲁迅以辛亥革命来描绘阿Q形象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表明阿Q式的奴性灵魂和愚昧麻木状态是所有现代改革和革命的巨大思想障碍。阿Q为摆脱生存环境而作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丝毫不能改变他失败屈辱的生存状态,反使他一次次屈从于现实,并堕入更加绝望的深渊。所以,阿Q的悲剧不仅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精神的一个侧面,即人的生存困境难以摆脱。
阿Q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一种人类普通弱点的代表。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驰名当代台湾诗坛的除余光中以外,还有()
- 《故乡相处流传》处理的是()的混合交叉。
- 巴金的散文集()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
- 张承志试图用草原与知青的()来解释他对知
- 巴金《家》中()曾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 刘心武的小说()是我国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声
- 诗歌《老马》的作者是()。
-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费尽周折寻到的处所是
- 余华的长篇小说()获得了意大利文学奖。
- 《花城》的作者是()。
- 《三里湾》中热衷于个人致富的人物主要有(
- 小说《"锻炼锻炼"》的主人公不是老主任王
- 分析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七)》的主题。
- 主要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并以一个固定
- 《春风沉醉的晚上》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
- 写于1935年前后的()等诗,是卞之琳诗
- 朦胧诗在人们评价不一的情况下,舒婷率先得
- 下列可以归入朦胧诗派的诗人的是()。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作者是()。
- 从1955年到1972年的17年间,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