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几次花雅之争的情况。
- 在中国戏曲史上总共发生了三次花雅之争,它们分别是:
一、最早的昆腔同弋阳腔的冲突(在北京则为京腔,它当年也是列于“花部”之中的。)而北京在当时作为全国的戏曲中心之一(另一个是扬州),恰好反映了这种花雅之争的局面。在当时,京腔在北京很有市场,号称“六大名班,九门轮转”,昆曲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在起初,京腔收到了统治阶级的压制,但它在观众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却无法消弥。于是,统治者便利用民众对京腔的热爱,命一批御用文人,改编、编制京腔的剧目,将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细想加到里面去,在社会上公演,用京腔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同时,又将京腔带进了宫廷,让它同昆腔一起为自己服务。这样,京腔渐渐脱去了质俗的外衣,披上了同昆曲一样雅致的外套,京腔也成为了“雅部”
二、自京腔和昆腔经过较量而最终合二为一之后,戏曲舞台上的花雅之争自此变成了板腔体同曲牌体的角逐。在北京的戏曲舞台上,两者的代表分别为秦腔和昆弋。乾隆四十四年,四川金堂人魏长生带领他的秦腔班子进京。魏长生独创旦角踩桡和旦角梳水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所擅剧目《滚楼》、《烤火》、《别妻》等,做工细腻,唱腔优美,所以一出台即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秦腔也因此在北京站住了脚。在秦腔的强大攻势下,京腔也败了下来。曾经名噪一时的京腔六大名班的大部分伶因无戏可演,生存无法,他们只能改唱秦腔或者加入秦腔班中担任一些次要的角色以糊口。然而,清统治者是不会允许这种状况出现的。乾隆四十七年,清政府颁令,强迫秦腔艺人加入昆弋班,否则解回原籍,魏长生也“奉禁入班”。但这并没有削弱秦腔在北京势力,观众对其喜好一如既往。乾隆五十年,政府再颁布政令,禁止秦腔班演戏。魏长生被迫南下扬州。北京城里的秦腔班也不得不转移到京郊。嘉道年间,秦腔重入京师,魏长生也返回了京城舞台,京城的梆子班又如火如荼了。由此可见,民众好俗之心已成必然。
三,乾隆五十五年,弘历皇帝八十大寿,浙江盐务大臣征集了安徽的三庆班入都祝寿,时称徽班。此后三庆班便在京城扎下陈营,以徽腔徽调同秦腔一起与昆弋抗衡,花部的实力更为强大了。
继三庆班之后,又有四喜、启秀、和春、春台等徽班陆续进京。渐渐的徽班在京城的舞台上唱了主角。所谓徽班,是指由安徽商人经营的戏班,其活动范围在安徽、扬州一代。其所唱腔调以二黄为主,此外还有昆腔、弋腔、梆子、罗罗等腔调,可谓诸调杂陈。及至进入北京,有吸收了京腔、秦腔的腔调及剧目。这样,徽班所蕴涵的内容就更为丰富了。观众也爱看徽班的戏,因为他热闹,里面什么腔调都有,什么剧目都有,能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徽班风行一时,不光在北京,就连江淮一带,甚至昆曲的老家苏州,也都盛行起来乱弹来了。面对这中情况,清政府有开始颁布政令禁止。但是
这些行政禁令却收效甚微,徽、秦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反而有了一定的发展。到嘉庆十五年,留春阁小史所著《听春新咏》中,已将北京的伶工分为了“徽”“西”两部,“徽”即徽班,“西”即梆子腔。而对昆弋艺人却没有特别的提及。此时的徽班,已形成了所谓的“四大徽班”的局面,即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而以唱昆曲为主的“启秀”和“霓翠”两班,则相继“报散”,一部分伶工转入了“四喜”班。这一切都说明了,昆曲,弋阳已不在具备统帅菊坛的能力,现在是乱弹诸腔的天下。至此为止,花雅之争也告以了段落。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简明叙述尿素形成的机理和意义。
- 在音乐创作中使两条或者更多条相互独立的旋
-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
- 生理盲点位于()。
-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 下列能正确描述企业资金运动的有()
- 朱玲诉冯后房屋所有权纠纷一案,经中级人民
- 接受心境
- 付款凭证是只用于银行存款付出业务的记账凭
- 下列指标中,数值越高则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
- 血红蛋白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在α海洋
- 女性,59岁,慢性咳喘20年。近5年来动
- 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特征。
- 麦凯那斯文学集团
- 金本位制的优缺点。
-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
- 税收优惠是国家为了体现鼓励或扶植政策,对
- 形成研究假设的方法有()
- ()花费10年时间,利用()反应首先弄清
- 玻璃样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