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穆旦诗歌《我》怎样表达了“残缺的我”的主题?
-
《我》写出了现代社会个体命运的“残缺性”及孤独本性,是穆旦诗歌中现代意味最为强烈的一首。
全诗共四节,前两节通过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时间(“时流”)和空间(“子宫”),标明了“我”的被锁闭状态:“锁在荒野里”。“我”不断挣扎,仍不能溶人历史和人群。
后两节通过“遇见”,表达了“冲出樊篱”的决心和向外发展的愿望,结果却是“更深的绝望”,并由此揭示出人的两难境地。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如果说80年代是诗歌与小说的年代,那么(
- 说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区
- 小剧场话剧常用结构方式是()。
- 标志新时期文学复苏的第一波文学主潮是“(
- ()的民歌体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是解
- 1937年8月,《文学》、《文丛》、《中
- 子恺的童真散文,与()不同,与鲁迅的《朝
- 简述1942年前后解放区文学的变化。
- 反思小说大多为中篇,请简要说明原因。
- 新文学第一个专门的诗歌刊物是由()主办的
- 20世纪初叶的散文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杂
- ()的《天山牧歌》以“牧歌”的形式表现了
- ()与郭沫若、闻一多并称中国新诗史上的三
- 融古今戏剧东西方戏剧为一体,代表高行健“
- 与闻一多《死水》可谓异曲同工的当代诗歌是
- 长篇小说()在发表时题为《激流》。
- ()诗派是40年代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
- 小说()是余华对侦探小说的戏仿。
- ()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利
- 从1898年开始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