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单项选择题7岁男孩,持续发热两周,体温39℃,腹泻3~5次/日,稀便,肝大,肋下2.0cm,脾大1.0cm,血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0.60,杆状细胞0.10,淋巴细胞0.30,肥达反应“O”1:80、“H”1:160,ALl210单位(正常<40单位),最可能的诊断为()
A、疟疾
B、乙型肝炎
C、伤寒
D、钩体病
E、肾综合征出血热
- C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关于泡型棘球蚴病发病机制,下列正确的是(
- 斯氏狸殖吸虫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 如果被沾有HBsAg阳性血液的针头刺破手
- 霍乱患者的肌肉痉挛主要是由于()
- 人感染蜱回归热后产生的抗体有()
- 血清酶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哪项最为敏感
- 21岁,男性,持续发热,腹泻一周,2~3
- 莱姆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 隐孢子虫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 预防猪带绦虫感染的关键是()
- 患者,52岁,男性,广东省潮州市人。发热
- 莱姆病持续感染期的临床表现特点是()
- 并殖虫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 仅在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只有()
- 肠阿米巴病常见的并发症有()
- 下列哪项检查阳性表示乙型肝炎患者传染性强
- 下列哪项不是暴发型流脑(休克型)的典型表
- 下列关于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错误的是
- 患者,27岁,男性,河北省人。突起发热伴
- 男性,30岁,以感染性休克入院,入院后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