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者”即创
- 文学批评写作中的复述的基本要求包括()
- 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是()
- 教材指出:严羽强调学诗要以“()”为主,
- 《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 简述王国维关于文学创作审美尺度的主要理论
- 吴江守法,临川尚趣
- 唐代殷璠的《()》强调诗歌创作的兴象。
- 简述视角的三种聚焦类型。
- 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提
- 文学批评最基本最主要的两个侧面是()
- 永明声律论
- 阐述文学批评思维的性质。
- 试论梁启超的新文学思想。
- 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
- 陆机是如何论述创作前的准备的?
- 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
- 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
-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的变迁表现在哪些方
- 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