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批评欧洲中心论……同时,全球史……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把跨文化互动作为全球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摘编自刘新成学术讲演 材料二: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三: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一反映了何种史观?根据材料分析用这一史观进行学习、研究的利弊(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 全球史观;利:宏观全面,以整体世界或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重视文明间交流的意义;批判、否定了欧洲中心论;弊:忽视各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全球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不准却;对跨文化的概念认识不清(意思对即可)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
- 抗战胜利后初期,国内政治斗争的核心内容
- 毛泽东在1945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说:“兴银行。倘有
- 该图是圆明园远瀛观残迹,它默默地伫立在旷
-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
-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最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
- 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说:“研究
- 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杨那个时
- 材料1:太平天国回答英海军照会:
-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借鉴了英国民
-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
-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
- 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宋教仁在1907和1908年的笔记中说“
- 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
-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