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
-
《讲话》传入国统区后,引起文艺界对文坛现状与文学理论一些基本问题的反思,其中有关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格外引起关注。胡风从30年代起就坚持认为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作品的产生根本上是由于教条主义扼杀创作个性与创造精神、忽略了创作中的主体性因素。40年代,胡风提出“主观战斗精神”问题。胡风关注的焦点在于创作从生活到作品的“中介”方面,特别是作者的主体性因素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这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论”。1948年他进一步认为,现实总是主观体验过的现实,作家视野中的现实是“感受现实”,另外在作家心目中还有一个“理应如此”的“观念现实”。创作就是这两个世界“相生相克”的过程。而能促成这一过程的就是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的理论受到普遍的怀疑和批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1943年,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两位风格迥
- 袁水拍的诗《马凡陀的山歌》是()。
- 简答《子夜》的创作动机。
- 《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她是
- “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特征
- 30年代文学指的是从()年到()年的文学
-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
- 五四以后郭沫若写了三个历史剧(),合称《
- 为什么说顾城是一个“童话诗人”?
- 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艾青到达延安以后创作的诗作是()。
- 关于曹禺《北京人》说法正确的有()。
- 以《红高梁》为例,试述莫言小说对生活的独
- 以深刻揭示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党领导的革
- 分析《红旗谱》的艺术特色
- 左翼小说的特征
- 无产阶级戏剧
- 旧派武侠小说家们创作了许多武侠小说名篇,
- 闻一多于1928年一月出版的《死水》,真
- 简答社会剖析派小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