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重、拙、大”
- 况周颐提出的词学理论。是对词的意境之美学要求。“重”是指词的意境之沉著、深厚,有真情实感的蕴育,有理论抱负的寄托,神理自然而无雕琢之痕,含蓄不尽而有无穷余味。“拙”是指词的意境的朴素自然之本色美,它和人为雕琢的工巧美是相对的。此所谓“拙”,非真拙也,实为“大巧”,是纯任自然的美。“大”况氏本人没有作具体的阐述,然而,从他的整体词学思想来看,当是指词的整体的博大、精深,既有内容上的含义宽广、托旨远大,又有形式上的不假雕琢,可以说就是“重”与“拙”相结合而显示出的大气魄、大手笔。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潮流的区别与()在
- 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
- 批评的事实感源于批评家的()
- 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
- 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
- ()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 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
- 如何理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中“思与境偕
- 随笔体评论文章的特点是()
- 通变
- 简述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两个基本命题。
- 叶燮在《原诗》里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
- 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
- (王国维的)“境界”说
- 教材指出:苏轼在“知”与“能”、“道”与
-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此语出自古代
- 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的
- 简析陈子昂“兴寄”和“风骨”说在诗学史上
- 试述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辩与文艺美学的联系。
- 作家创作活动的动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