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伴随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追求人生幸福已成为国家、公民个人共同关注的热点。为了让学生感知人生的真正幸福,珍惜幸福生活,某校组织了一次人生幸福大讨论。下面是讨论中的两则案例,请你一同参与。 案例一追求人生幸福: 人民网“今日谈”栏目:2010年12月2日刊发了《郭明义的幸福观》一文,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共鸣。网友们纷纷通过留言表达对“幸福”、对郭明义幸福观的理解。 网友“大漠飘雪”: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人帮助别人获得的幸福感,看似毛毛雨,可是人人做到了,我们这个社会将是多么的其乐融融啊! 网友“杨维兵”: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幸福的认知越来越多元,但郭明义的幸福观值得所有人学习---这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幸福观;这是一种用善良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幸福观。 网友“窦永堂”:郭明义的幸福观兼顾了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眼前与长远,闪烁着道德与人性的光芒,值得全社会珍视。幸福观可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但是前提和基础不能少,核心价值观不能缺失。 案例二同票同权: 1953年,中国制定第一部选举法时规定: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当时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只有13.26%,做那样的规定是为了体现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人口比重大大减少,城镇人口已达46.6%……修改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选举法修正案,明确取消城乡差别,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同票同权”时代。 选举法的修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哪些道理?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选举法修订是根据城乡发展变化的实际作出的决策,它也必将指导以后的选举工作。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选举法的修订将推动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相关法律的修改是维护人民利益的体现。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