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与前人相比,钟嵘的“物感说”有什么发展。
- (1)钟嵘的“物感说”的观点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绪舞咏”,他把气的概念和“物感说”相结合,使其“物感说”具有更广泛的哲学意味。(2)他认为,除自然景物可以感发诗歌外,不同寻常的社会生活更可使人们产生创作激情,从而立生“可以群、可以怨”的动人诗歌。(3)他列举出大量形形色色的人生遭际,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哀怨不平之情,反映出封建社会里苦难多欢乐少的社会现实,说明了被压迫、被迫害人们的痛苦生活是产生诗歌的土壤,从而突出了“诗可以怨”的作用。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故事
- “表现说”的文学观不仅重视主体和情感,而
- 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如何理解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区别?
- 散文《背影》的作者是()
- 与蒋光慈作品风格相近的革命小说主要有()
- 风格意味着作家的成熟,所以,并非每一部作
- “造境”、“写境”
- 文学观念
- 《善女人行品》和《小珍集》表现出施蛰存自
- 人物
- 世界文学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取消民族文学()
- 可上溯至《周易》,又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
- 郑鹧鸪
- 在艺术构思中,艺术概括可分为()
- 宋濂是明代享誉文坛的作家,其称誉包括()
- 艺术直觉过程是有意识的,而艺术想象的过程
- 一般的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叙
- 读者与跨文化语境,是指读者在阅读中跨越本
- 文学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