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要说明大陆太古代基底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因。
  • 太古代地壳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即花岗岩-绿岩带地体和高级变质地体,它们在不同的古陆中分布比例不同。绿岩带呈带状分布,呈不规则弯曲,主要岩性为镁铁质火山岩,也含有安山岩和长英质火山岩,此外还有沉积岩夹层,有浊积岩和浅海相碳酸盐岩石英岩等。绿岩带仅受低级变质作用,达绿片岩相,绿岩带形成于浅水环境中。花岗质岩石包括三种类型,片麻杂岩,花岗深成岩基,晚期小型花岗侵入体,绿岩带岩石被花岗质岩石包围。高级变质地体主要由石英长石片麻状混合岩组成,含少量表壳岩石,层状侵入杂岩,镁铁质岩,变质程度从中角闪岩相到上麻粒岩相,发生多期复杂变形构造,总体看高级地体年龄比绿岩带年龄老。
    太古代基底的成因探讨,太古代是地壳形成期,研究认为原始地壳是硅铝质的,由早期地球的分异作用直接形成。原始地壳厚度较小,地热梯度高,使硅铝质地壳易于变质。绿岩带形成于硅铝质地壳的深槽中,一种观点认为高级变质片麻岩形成于岛弧环境,而绿岩带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在岛弧区发生基性和中酸性岩浆活动改造片麻岩基底,形成高温变质带。随之出现弧后拉张使硅铝质地壳拉薄,超镁铁质和镁铁质火山岩喷出,同时有沉积岩形成,组成绿岩带。由于高地热梯度使地幔熔融深度浅,生成了超镁铁质岩浆,是太古代的特征。太古代地壳簿,地幔浅而软流圈对流强,使早期地壳易于裂解和强裂活动,岛弧带和弧后带的不断封闭使大陆扩展,形成绿岩带和片麻岩带组合的面貌。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