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进步及局限。
-
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下,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成为“循环模式”。
该模式与直线模式有明显的不同。因为1、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中。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的各种环节,而在于借西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模式也有本身的缺陷。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通常存在差异,这种完全对等或平等的传播关系与其说具有普遍性,不如说是极少见的。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及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施拉姆本人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于是在同一篇文章中有另外提出了一个大串传播过程模式。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是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联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除施拉姆之外,较全面地提出了传播过程互动模式的还有美国传播雪茄梅尔文-德弗勒。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 人们对消极反馈和积极反馈通常会作出怎样的
- 1969年赫伯特•;席勒出版了
- 简述丹斯模式。
- 语言特性的种类?
- 信息爆炸
- 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
- 简述日前的效果理论在三个方面存在分歧。
- 应如何进行传播效果的评估?
- 媒介情境论的提出者是().
-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 就信息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的方式主要
- 研究和运用传播模式应遵循哪些原则?
-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媒
- “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 能完整地对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流通形式加以概
- 下列受众的基本权利中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什么叫传播者的角色丛?
-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 试分析传播学诞生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