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从冒籍现象分析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
- 为了鼓励更多的台湾读书人到福州应考,福建的地方官员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开始,便不断地以奏折的形式,请求朝廷对台湾读书人网开一面,录取时给予倾斜。很快便得到礼部的赞同。设立保障名额大大鼓励了台湾士子的进取之心,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科举考试的发展,也使闽台之间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联系更加密切。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中稍通文墨者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宗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然赴考。一旦考中,便迅即返归故里。从闽台科举考试长期以来是一体化关系的角度考察,冒籍也属正常现象。数百年来,闽台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地缘相近,两地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台湾的居民大多是早先福建移民的后裔,与祖籍地有着各种联系,不少人甚至还具有同族、同宗、同姓等关系,两地士子同在一个乡试考场应试,语言、生活习俗几乎没什么两样。若没有这些因素,多数冒籍者便不可能成功。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由于()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
- 福建小说不发达,与语言这个构成小说最基本
- 福建史学家的著述特点主要表现在()。
- 著有《焚书》等力作,被封建卫道者视为“异
- 听说武夷岩茶可以陈放是吗?
- 台湾的弄牛犁舞蹈,是农人模仿牛犁田驶犁的
- 台湾的布马舞蹈,即编马架时,在上头黏贴布
- 福州在给长辈祝寿时,于正寿前一天必须先做
- 闽南方言是怎样向台湾流播的?
- 近代福建作家()的诗歌理论将论诗与时事政
- 五代闽国,福建“佛法独盛于其时”,其主要
- 唐五代福建作家()对律赋的领域有新的开拓
- 朱熹有一副对联写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
- 闽西山区筑土楼的生土主要取黄土,但需提前
- 莆田市发展对台经济关系的优势()
- ()不是关闭在书斋里的学者,他关注国家民
- “东周出孔子,南宋出朱子。中国古文化,泰
- 简述福建五大地方戏剧种名和所在区域?
- 泉州拓庆寺沙门静、筠二师于南唐中主保大十
- 福建道教对台湾道教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