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分析影响下渗的因素。
-
土壤特性的影响:土壤特性中透水性能及前期含水量对下渗的影响最大。透水性能同土壤的质地、孔隙的多少与大小有关。土壤颗粒愈粗,孔隙直径愈大,其透水性能愈好,土壤的下渗能力亦愈大。土壤的前期含水量越高,下渗量越少,下渗速度越慢。
降水特性的影响:降水特性包括降水强度、历时、降水过程。降水强度直接影响土壤下渗强度及下渗水量。降水强度小于下渗强度时,降水全部渗入土壤,下渗过程受降水过程制约,下渗强度随降水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例外:在裸露的土壤上,由于强雨点可将土粒击碎,并堵塞土壤孔隙中,导致下渗率减少)。降水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部分降水渗入土壤,下渗过程受土壤特性制约。降水的时程分布对下渗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在相同条件下,连续性降水的下渗量要小于间歇性下渗量。
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叶具有增加地表糙率,降低流速的作用,增加了径流在地表的滞留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大了下渗量。植物根系改良土壤的作用使土壤孔隙状况明显改善,从而增加了下渗速度和下渗量。当地面起伏较大,地形比较破碎时,水流在坡面的流速慢,汇流时间长,下渗量大。地面坡度大、流速快,历时短,下渗量就小。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既可增加下渗,也可减少下渗。例如,各种坡地改梯田、植树造林、蓄水工程均增加水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大下渗量。反之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不合理的耕作,则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减少下渗量。在地下水资源不足的地区采用人工回灌,则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增加下渗水量;在低洼易涝地区,开挖排水沟渠则是有计划有目的控制下渗,控制地下水的活动。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