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
  • (1)中国人关注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一个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期,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关系的注意。“名”指名称、词语。“实”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
    (2)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把语言和政治伦理联系在一起,认为“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现实都是由于名实的颠倒,他把“正名”看做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核心。提出通过“正名”重建旧礼制。
    (3)其正名的涵意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用政治伦理标准来匡正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含义;另一方面,是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按各自的名分来选择词语。
    (4)孔子之后的先秦学者,如墨子、荀子等也对名实问题发表看法。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的理伦,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4)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名问题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人们认识到语言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人性、天道、事物本质属性的表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