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鉴赏《作品52号》?
-
《作品52号》写于1983年,其时朦胧诗在中国的诗坛上风头正劲,于坚却提出了自己新的诗学主张,并予以实践。
在于坚看来,朦胧诗的美学革命意义在于暗接了古代贵族文学的小品抒情的写作传统,迎合了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形成了一套形而上的超越时空的话语方式。
他主张诗歌要“拒绝隐喻”,或曰“回到隐喻之前”,就是要拒绝北岛们以现成的乌托邦语言来观察世界,回到诗作为一种日常生命形式的本真状态。
他坚持“诗到语言为止”,这是口语诗在语言本体意义上试图将语言本身从“思想”“文化”的遮蔽中还原为自为状态的一种努力。这种口语式的发声创造了世俗的平民自我,与朦胧诗歌的精英自我呈现出巨大的反差。
这首《作品52号》,没有一点华丽的铺张辞藻,诗人用朴实的平铺直叙,把一个人许多年来点点滴滴的生活经历摆在人们面前,没有惊涛骇浪,也没有浪漫传奇,只有“屁股上的钥匙”和“一角二一碗的冬菜面”。但在这看似平凡的尘世生活的叙述中却蕴含着时光逝去,人生不在的哲思。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双百”方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是什么?
- 《文化苦旅》是()的作品。
- 国防戏剧运动
- 《茶馆》中王利发的处事哲学是()。
- 描写异域风情的散文集《撒哈拉沙漠》的作者
- “文革”中的样板戏,有许多都是根据原有的
- 为什么说“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是当代文学史上
- 古史辩学派”的创建人是()。
- 曹禺抗战期间发表的戏剧有()
- 所谓“二革”创作方法,是指“( )”与“
- 林徽因生命中的三段爱情不包括()。
- 请谈谈王朔小说主人公的主要特点。
- “糊涂涂”和“常有理”的形象出自小说()
- 结合作品谈谈闻一多诗歌的主要内容。
- 如何评价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 《边城》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
- 寻根小说标志着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重要变化
- 《李自成》(第一卷)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古
- 1926年以后,鲁迅的精力转向杂文的写作
- 《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性格有什么典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