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左岸派”在电影观念和语言上革新的特点是什么?
-
(1)主题:①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②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2)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人为的区别和加工。他们往往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中使观众一目了然。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
(3)剪辑:“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表现在剪辑上。格里叶称自己是“电影剪辑派”。“左岸派”导演们认为,电影剪辑所能表现的东西远无止境。他们剪辑上的尝试:其一,取消传统电影中的间歇法,如化入化出等,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进行人为的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其三,镜头的并列出现,先后并不衔接,甚至是对立的,以突出现实的双重性和复杂性。其四,循环剪辑。
(4)音响:剪辑革命和音响紧密相连。有人以“沉思的视听艺术”来概括“左岸派”的作家电影。
(5)表演:“作家电影”出于他们的美学追求,一般选用舞台演员充当他们的演员。与“新浪潮”自然主义手法相反,他们有意识地拉开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采用的是“间离效果”。演员与剧中人物之间,突出了演员的身份和“表演中还有表演”的观念,把银幕和观众的距离拉开。
(6)摄影: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方法,有时侧重镜头的“静止状态”,有时强调画面的流动感。但他们从来不像“新浪潮”摄影师那样趋于“自然主义”的表现风格。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几种主要样式?
- 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电影美学的
- 利用马克思的术语,可以将戈达尔的作品划分
- “文华”公司
- 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建立了现代电影
- 第一代日本动画电影作者被誉为“电影动画片
- 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是由万氏兄弟绘制的()
- 新德国电影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作为战后出
- 萨姆•派金帕导演的()在真正
- 艺术电影运动
- ()构成了新现实主义的前提条件,形成了它
- 通常所说的“30年代电影”是指从()年左
- 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我们如何认识苏联的“
- 在40年代后期的民营电影公司中,“()”
- 1981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厂长是
- ()提出了美国电影的“作者”思想,其思想
- 《大独裁者》是()主演的电影中政治批判最
- 视听语言
- 从电影的独立性看,梅里埃的电影观表明电影
- 第七艺术宣言的提出者是意大利的(),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