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老家 孙犁 (1)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大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2)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3)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4)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5)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6)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7)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8)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9)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10)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11)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12)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13)我解嘲似地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14)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已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盛唐时期重要的边塞诗人有()。
- 《垓下之围》选自()
- 为什么说以“一江春水”喻愁生动贴切、意境
- 《雨巷》这首诗创造了一个“梦一般凄婉迷茫
- 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的新文学团
- 简要分析《菉竹山房》这篇小说中二姑姑身世
- 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中正确的有()
-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文化轨迹,下
- 散文《黄昏》的作者是()。
- 50年代以抒写吐鲁番情歌著称的诗人是()
- 为什么说《菉竹山房》这篇小说主要采用的是
- 下列语句中,用了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修辞手法
- 故病且怠。“病”“怠”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句诗的押韵
- 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万古送别之祖”是()
- 《饮酒》(其五)中,最富哲理意味的诗句是
- 翻译: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
- “飞羽觞而醉月”,“羽觞”指的的是:()
- 《报刘一丈书》:〔明〕宗臣 数
- 在俄国历史上有一系列“多余人”形象,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