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梁启超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主张
-
梁启超在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上,坚持法治和人治不可偏废,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观点:
(1)他反对人治,认为人治弊端重重:
①人治是以某一人或某几人为转移。个人发挥作用的时间短、范围小,而法治发挥作用的时间长、范围广。
②人治是一种贤人政治,遇贤君则国治、遇昏君则国乱,而世上贤君少于昏君。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国家大、政务繁,没有那么多贤人。
(2)同时他反对只靠法治:
①人能制法、非法能制人。法要由人来制定,而制法者的“德”与“智”很重要。有德有智者才能制定出“善法”。有“善法”才有“善治”。
②徒法不足以自行,有善法,然后有善治,而“善法”要靠人来制定,又要靠人来实施。因此,法治和人治必须统一。
梁启超还指出,“法不能独立”,如果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再好的法律也如同废纸一张。他认为,道德具有社会制裁力,法律具有国家制裁力,两者要“相须为用,莫可偏废”。法治只有辅之以道德教育,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启迪人们的自治能力。因此,要注意道德对法制的作用。他也反对把法律和道德混为一谈,他同意“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的说法,认为法与礼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启发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从事革命的书籍是
- 三民主义不包括()
- 清末的礼法之争是中国究竟应该怎样处理传统
- 理学
- 事皆决于法
- 简述商鞅“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急进民主主义者对法律
- 事皆决于法
- 清末曾直截了当提出“废君统,倡民主”主张
- 宋明时期改革家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 下列先秦思想家的法律思想中含有“黄老”成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 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提出了“自然”的概
- 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何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 下列说法中,周公所反对的是()
- “大德而小刑”
- 下列选项中,属于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
- 秦统一六国后,以“缘法而治”的“法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