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下面是某初中教师在讲授《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的教学片段:师:我们再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的第一页,与前代相比,宋代的“街市”还有什么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师: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商店的铺面上都有用于招徕顾客的招牌和幌子。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以后帘上逐渐题了店铺名号,继而又被题了文字的木牌代替,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也可称为牌匾。“幌子”原指窗帘、帷幔,古时酒店用布旗招徕顾客,所以酒旗也称“幌子”。后来加以引申,凡商店门面上展示的标志,统称为“幌子”,主要表示经营商品的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也就是行标。商店一般多用实物、装载实物的工具或实物模型做“幌子”,也有以灯具、旗帘和文字牌匾为幌子的。你们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了哪些招牌和幌子呢?(师生共同查找,并分享自己找到的招牌和幌子的名称)师:据统计,除景物的遮挡外,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5座。北宋城市经济中广告文化的发达由此可见一斑。商家用招牌和“幌子”做广告的策略,具体源于何时,并无统一说法,但从唐代陆龟蒙“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的诗句来看,不晚于唐代,招牌和“幌子”已经出现。但如此的普及,还是北宋以后的事情。而这也是北宋城市经济与汉唐相比,在经营手段方面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正店”两字旁边,大门上面的是什么呢?生1:两个灯箱广告。师:刚才说到《清明上河图》中有灯箱广告4块,其中就有这两块。问题在于:你做广告就得了,为什么非得采用灯箱的形式呢?换句话说,这灯箱是干什么用的呢?生2:应该是店主人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用的。师:很对,这可以说就是夜市广告。由此,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北宋城市经济中,夜市的营业时间问题。在北宋以前,夜市往往为官府所禁止。入宋后,东京城夜市日益兴旺,政府亦不再禁止……问题: (1)请对该教师的做法予以评价。 (2)请谈一谈历史图片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 (1)《清明上河图》是研究宋代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的文物资料。它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和市井生活的风貌。该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查找图中宋代街市的变化,使学生进入到历史的场景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讲到图中的店铺、招牌和幌子时,教师不只是进行描述,而是引导学生从中看到当时城市经济在经营行业、经营手段以及经营规模等方面的发展,使图中信息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意义。在说到图中的灯箱时,教师不是孤立、静止地去看待这一历史信息。他先是提出为什么要用灯箱的形式,使学生联想到是夜间用于招徕顾客的;接着他从灯箱引申到夜市,再由夜市来看经营时间的变化。这样一来,将授课所需要的各项信息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完整性和连贯性。
    (2)在历史学习中,历史图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历史图片教学有诸多优点,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增加对历史的体验;有助于学生通过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等等。但是,在运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只是单纯地为用图片而用图片,或是就图片讲图片,而应引导学生从图片资料中发现历史的发展变化。同时,教师还应将图片资料中的信息还原到历史的实际当中去,使信息更贴近历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感受。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