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单项选择题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据研究,通过贸易中国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丝——银”对流出现的国际背景主要应该是()
A、新航路开辟
B、工业革命的完成
C、殖民扩张的加剧
D、鸦片战争的爆发
- A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15~16世纪出现的美术大师的作品中,创
- 在电影《秦始皇》中出现了当时郡守的活动场
- 从1949年至2004年经济建设的历程中
- “惟吾国尚有特别情形,如各通商口岸外人设
-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二
-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
-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
- 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
- 哈佛大学的史迪文教授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
- 1958年开始的“()”和“()”是探索
- 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
- 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
- 《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
-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
- 阿多科克在《希腊城邦的成长》一书中说:“
- 关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任职特点与影响
- 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内容
-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
- 《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
- “欧洲的事由欧洲人来做”“用一个声音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