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安全饮用水一般要经过什么样的处理?
  • 我们所说的“自来水”是指从水龙头里放出来的水。但从水龙头里放出来并不等于安全卫生。实际上,原水必须经过各种处理措施之后才能称为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每一滴水都要经过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四个步骤的处理,才能去除杂质和细菌,变得安全安全卫生。
    混凝:天然水中有许多悬浮颗粒,因为质量比较轻,沉淀的速度很慢,要把这些杂质去掉,首先要在源水中加入化学物质,比如硫酸铝、三氯化铁、碱式氯化铝等混凝剂。混凝剂会与悬浮颗粒形成较大的絮状物,“帮助”悬浮颗粒从水中沉降下来。
    沉淀:沉淀的作用是去除混凝时产生的絮状物。水在长长的沉淀池中缓慢平稳的流动,絮状物在流动的过程中得到充分沉降,经过沉淀的水用肉眼看已经很澄清了,但是其中仍有一些悬浮颗粒和微生物,要达到卫生规范的要求,水质还需经过接下来的过滤和消毒处理。
    过滤:水再通过砂、砾石滤料层,其中的悬浮颗粒和微生物被拦截了下来。而且,经过过滤的水,残留的细菌、病毒失去悬浮颗粒的保护而呈裸露状态,为下一步的消毒创造了条件。
    消毒:经过前面三步水中大部分的微生物已经去除了,但这还难以达到卫生规范的微生物指标要求,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水还必须消毒。目前大多数水厂使用的是氯化消毒,氯消毒具有持续杀菌作用,可抑制细菌的繁殖,确保出厂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的要求。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