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这个问题是会贯彻始终的。
为了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全盘西化”和文化交流有联系。现在,整个社会,不但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占垄断地位。这是事实,眼前哪一样东西不是西方文化?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就说我们这穿的,从头顶到鞋,全是西方化了。这个西化不是坏事情。“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创新、引进就是“化”。但“全盘西化”不行,不能只有经线,没有纬线。“全盘西化”在理论上讲不通,在事实上办不到。
我们不能只讲西化,不讲“东化”。“东化”,报纸上没有这个词儿,是我发明的。我们知道,汉唐的时候,是“东化”的。因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当时在中国。在明末清初以前确实有过东学西渐。不能只重视“西学东渐”而忽视“东学西渐”。根据历史事实,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东学西渐”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传教士、外籍华人、留学生、商人等的注意,并通过他们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开始,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文化的成分。中国人向来强调“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只要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吸收。海纳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中外文化的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过。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主要有()()()()
- 《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
- 《祭侄稿》是()的真迹。
- 我们一般都把文化归纳为()几个层次。
- 天神祭祀包括()()()。
-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到了收族现象,指
- 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的几种说法
- 中国山水画从表现手法上分为“()”和“水
- 大殓后,埋葬前,只允许朝夕哭和()。
- 明代各品官员衣服上图案:公侯、驸马、伯绣
- 刘徽在《九章算术》中第一次提出了(),并
- 不属于书法作品的是()
- 古代贵族对其下民众的态度是一种()观念的
-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会结构的特征是
- 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承载者是()。
- 夏商两代看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
- 教化论首先是()主义的。
- 战国七雄()、楚、燕、韩、赵、魏、秦。
- 代杂剧剧本的代表人物是()()()。
- 怎样评价皇家贵族礼制的文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