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我国原始社会,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已经孕育了自然知识的萌芽。
  • ①天文学知识的萌芽
    由于农牧业和实际生活的需要,我国原始人就开始注意观察某些显著天象,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最早的天象观测,并用以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在中国裴李岗和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房屋都有一定方向。然而,直到文字产生之后,古典天文学这一领域才得以诞生。
    ②物理学知识的萌芽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打制石器、制造弓箭、建筑房舍、人工取火及陶器造形中积累了大量有关力学和物理学的经验。狩猎时使用的投矛器、制造弓箭等工具可以引申出动力学原理;打制石器,把石器削尖可以引申出劈尖原理;人工取火能使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而积累了大量物理学的经验知识;而摩擦取火,实质上实现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的转化。我们祖先为我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知识孕育了古典物理学知识的萌芽。
    ③数学知识的萌芽
    远古时代,我国就不断积累着关于事物的数量和形状等萌芽时期的数学知识。仰韶文化及年代稍晚的马家窖文化等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皿上,有各种各样的刻划符号五十几种。另外,我国古代有“结绳记事”的传说,这是我国古代文字的起源,也可能是数字的起源。另外,原始人已经有了对图形的认识,例如,背厚刃薄的石斧、尖的骨针、圆的石球、弯的弓箭等形状各异的工具,这说明原始人对各种几何图形已经有了最初的认识。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编织技术,可以让原始人对形和数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④化学知识的萌芽
    化学知识的萌芽,主要同揉制树皮、兽皮的工艺、酿酒工艺和制陶中的烧窑工艺有关。从陶土到陶坯,只是一种力学、物理的变化,但陶坯在窑内经过高温处理,陶土改变了原来的分子结构,变成了质地坚硬、渗水性低、击之锵锵有声的新物质,则是一场深刻的物理化学变化。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制陶工艺,实际已掌握了氧化焰、还原焰和渗透法等不同化学方法,再加上在陶土中添加有关成分,因而可以烧出红陶、灰陶和黑陶。
    ⑤动植物学知识的萌芽
    在动植物学方面,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据专家考证,中国北京猿人遗址有几十种哺乳动物化石,还有大量经过火烧的禽、兽遗骸。山顶洞人除猎取禽、兽外,还学会了捕鱼。草鱼、鲤鱼骨化石的出土,说明对鱼的习性也有了一定了解。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动植物的遗骸化石极其丰富。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现在所谓六畜(马、牛、羊、猪、鸡、狗)已经俱全。农作物中已有稻谷、栗子、糜子、白菜(或芥菜)、蚕豆、葫芦、芝麻等等。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