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从传播主体来看,“把关人”.理论,信源的可信性及“休眠效果”等效果研究各有何不同之处?
- 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但在传播过程中属于最优越地位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传播者不但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动的作用。
(1)主体的“把关”和效果定向。“把关”是传播者发挥对传播效果的定向作用的重要机制,每一个大众传播者都在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把关”模式强调的要点是:传播媒介的信息传达活动并不是“有闻必录”的,而是根据媒介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的有目的地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信息的选择受到社会文化和受众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合的信息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传播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活动,记者、编辑个人虽然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媒介组织方针的体现。“把关”研究表明,传媒(即传播主体)选择提供什么信息决定着受众瞩目的焦点和范围,规定着传播效果发生的性质和方向。在这个意义上,传播效果不过是受众对媒介提供的信息的种种“反应”.
(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合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指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对信源(传播者)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霍夫兰。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3)“休眠效果”.由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霍夫兰等人在实验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以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低可信度信源发生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尽管“休眠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它说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即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下面哪个不是媒介决定论的重要观点().
- 构成非权力影响力的因素有品格、财富、人际
- 简述唐大曲的艺术特征。
- 现代设计
- 货币形式直接报酬中的递延工资不包括()。
- 以李白的诗《月下独酌》为例说明使人体验中
- 吃酸梅流口水是()反射,看到酸梅流口水属
- 光对植物形态建成的直接作用称为光范型作用
- 20世纪初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填写出在大肠杆菌DNA复制过程中完成以下
- 知识沟扩大的原因?
- 脊柱()
- 根据下列哪项诊断心房扑动是错误的()
- ()是构成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根本前提
- 如何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杂音?
- 细胞中1mol丙酮酸完全氧化,能产生的A
- 经济法的泛规制主体
- 腔静脉孔约平对()
- 能促进人体生长的激素有()、()胰岛素和
- 简要介绍职业生涯发展机会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