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2005年6月18日下午17:15分,SZ卫生局接S县卫生局电话和传真报告,6月17日晚23时15分S县疾控中心接到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报告,上午8时30分至10时30分,D防保所对镇上水刘小学的105名学生进行了甲肝疫苗预防接种,有26名小学生接种后,出现头晕、胸闷、恶心、乏力、肢体麻木等症状。 刘某某,女,12岁,4年级学生,于6月17日上午10时接种甲肝疫苗,接种后2~3分钟即出现头晕、胸闷、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接种人员当即令其休息,注射肾上腺素处理,未见明显好转,即转入第三人民医院治疗。 7日中午12时发现病人6例,晚10时增加至23例,其中两例转入县人民医院治疗。 18日上午又出现3例,累计26例。其中男13例,女13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14岁,18日上午有2例出院。 S县已成立指挥领导小组,医疗救治组;立即停止该批次疫苗的预防接种;对出现异常反应的26名接受疫苗的接种者已被安排到S县人民医院进行观察治疗。 问题1:类似事件应该如何报告和处理? 问题2:何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问题3:甲肝疫苗有哪些接种反应?
  • 问题1、《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处理时,可遵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接种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
    问题2、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
    第四十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十一条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问题3、
    接种甲肝疫苗后出现;过敏性紫癜;注射部位表面出现糜烂、并有少量黄色渗出液;注射后出现全身荨麻疹;注射后5分钟出现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胃肠道反应;偶合其他疾病死亡;群体性癔病反应等都有报道。
    甲肝疫苗禁忌症包括:正在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发热、体温超过37.5℃;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过敏性体质;孕妇。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