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叙述主要元素O、Si、Al、Fe、Mg、Ca、Na、K在岩浆结晶过程中的行为。
  • 上述8种成分占岩浆质量的90%以上,它们在部分熔融的原岩和岩浆结晶生成的岩石中,主量元素构成了矿物相的主要成分,部分熔融过程矿物相的易熔程度强弱决定了他们进入熔浆的先后顺序,控制了熔浆的成分变化规律,在原岩部分熔融程度较低时,只富含Na、K、Si、Al的矿物被熔融,熔浆中这些元素的富集度高,熔浆的碱度和SiO2的含量也高,随原岩部分熔融程度增高,富含Na、K、Si、Al的矿物逐渐被熔融耗尽,富含Fe、Ca、Mg的含量逐渐增高,熔浆的碱度和SiO2的含量降低,基性程度增高。
    在岩浆结晶演化过程中,随着硅氧络阴离子团聚合程度的增高(岛状、单链、双链、层状和架状),配阴离子之间公用氧的数目不断增加,配阴离子中氧的有效电价逐渐降低,吸引自由阳离子的能力逐渐减弱,这决定了不同聚合程度的硅氧络阴离子与不同的阳离子相结合的稳定性。
    M.g、Fe、Ca、Na、K的极化能力依次降低,从结合方式和能量上的稳定性分析,Mg、Fe倾向于与那些有效电价高的硅氧四面体结合,岛状和链状的硅氧配阴离子常与Mg2+,Fe2+结合形成辉石和橄榄石;Ca、Na、K倾向于与有效电价低的配阴离子结合;单链和双链的硅氧配阴离子常与Mg,Ca,Fe结合形成辉石和角闪石;层状和架状的硅氧配阴离子则与Ca、Na、K结合形成云母和长石。上述的这种结合关系,与元素自岩浆中析出的方式和先后顺序是一致的,即:Mg-Fe-Ca-Na(K)。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