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中和面褶皱作用的应变特征及其伴生构造组合类型与分布状况。
  • 纵弯褶皱是指引起褶皱的作用力平行于岩层挤压,使岩层失稳而弯曲,力学上称为屈曲。一般假定岩层在褶皱前处于原始水平状态,所以纵弯褶皱作用是地壳水平挤压的结果。纵弯褶皱内各部分的应变特征取决于岩层的弯曲方式及变形过程中压扁作用的影响。纵弯褶皱内部的应变分布形式有两种:
    (1)中和面褶皱作用
    由于层的切向长度变化而成的单层弯曲,类似于向平板梁末端加压形成的弯曲。由于层的中部有一个无应变面,所以也称为中和面褶皱作用。其应变特征为:
    1.因为变形作用仅仅是环绕褶皱轴的弯曲作用,所以在理想的情况下,平行于褶皱轴的方向没有变形,褶皱是一种平面应变,褶皱轴平行于区域的中间应变轴B。
    2.褶皱层各处垂直层面的厚度(真厚度)不变,典型的褶皱形态是1B型平行褶皱。
    3.虽然褶皱的总体厚度不变,但其内部各个部分发生了顺层的长度变化以调节层的弯曲,称其为切向长度应变。褶皱的外弧伸长,内弧缩短,接近岩层中部有一个既无伸长也无缩短的无应变面,称为中和面。
    由于岩石变形时韧性不同,按照褶皱层内应变分布的模式,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小构造:
    1.在岩石韧性较小的条件下,褶皱的外侧受平行层理的拉伸可形成垂直层理的张裂,通常为同构造分泌的结晶物质所充填,形成向褶皱内核手链的正扇形排列的张裂脉。由于最外侧应变最强,向内侧逐渐减弱,所以张裂由层的外侧逐渐向内发展,形成尖端向内的楔形脉。随着外侧张裂脉的向内发展,中和面逐渐向内迁移,最后甚至可行成切穿整个层的扇形张裂脉。
    2.当岩石的韧性稍大时,一般发育剪裂,外侧受形成正断层式的高角度共轭剪裂,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背斜顶部的地堑;内侧则受挤压形成逆断层式的低角度共轭剪裂。
    3.在地壳深处,当岩石的韧性增大到发育劈理时,在褶皱的外侧受顺层拉伸而形成顺层劈理;在层的内侧受垂直层理的挤压而形成正扇形劈理。
    (2)顺层剪切作用(弯滑褶皱租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由平行层面的剪切而调节了层的弯曲,如果剪切应变集中于层间,则称为弯滑褶皱作用。如果剪切应变透入性的散布于整个层中,剪切作用发生在晶粒或晶格尺度上,宏观上没有明显的滑动面,则称为弯流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具有许多伴生小构造,这些小构造可以作为其判别标志。
    (1)在弯滑褶皱中常形成一些次级小型构造:
    1.擦痕:由于层间滑动,常可在层面上形成垂直于褶皱枢纽的擦痕,其所指方向是上层相对下层向背形的转折端滑动。
    2.层间劈理、小褶皱:如果两能干层间有少量韧性较大的软弱夹层,由于能干层间的滑动可使其形成层间劈理与小褶皱。小褶皱的轴面或劈理面代表层间剪切应变的压扁面,因此他们的方位可以指示层间剪切运动的方向和应变量的大小。他们在褶皱层面上与层理斜交,与层理的锐夹角指向外侧岩层的滑动方向;与层理斜交的程度反映了剪切应变量的大小,应变量越大其夹角越小。
    3.滑脱现象:在岩石比较脆性的条件下,层间滑动可形成破碎带。由于能干层弯曲所产生的几何学空间效应,常可在褶皱转折端形成虚脱的鞍状空间。
    (2)弯流褶皱一般发生在韧性较大的岩层中,以发育反扇形劈理为特征。通常发育的是板劈理,劈理的排列形式和发育程度反映了应变的方向和强度。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