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怎样评价唐代的篆书和隶书?
  • 唐代篆书和隶书的书迹主要见于遗留下来的碑刻。篆书碑刻存留至今的并不多。当时的篆书家有李阳冰、瞿令问、季康、袁滋、尹元凯等人,其中以李阳冰享有盛名,他被誉为李斯之后写小篆的第一能手,有“虎笔”之称。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把他的小篆列为神品。他自己曾说:“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意思是说,他的篆书是直接取法李斯的,可见他对小篆的研究是颇有功夫。观其书法风貌,确是从《泰山刻石》、《峄山碑》诸碑中而来。李阳冰留传的碑刻有:《三坟记》,成于大历二年(767年),碑存西安碑林,两面刻,篆书二十四行,行二十字,为宋代重刻;《城隍庙碑》,成于悦元二年(759年),在浙江缙云县,篆书八行,行十一字,为宋代重刻;《栖先茔记》,成于大历二年(767年),篆书十四行,行二十六字,原石早佚,现存西安碑林者为宋代重刻;《谦卦》,共四石,前三石均六行,后一石四行,行皆十字。原石久佚,现存于安徽芜湖县者为明末复刻;《滑石新驿记》,大历九年(774年)刻,原石早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有宋拓海内孤本;另外,还有《庾贲德政碑》、《冶亭铭序》等。
    李阳冰虽志存高远,细品其篆书,艺术成就并不很出色,它既没有汉篆的方整刚健,也没有秦篆的圆融挺劲,更没有两周金文、石鼓之朴茂浑厚。主要原因是他的艺术指导思想是在于继承和复古,而不在开拓,故其书缺乏创造性。由于唐人写篆书的代表人物都是如此,所以唐代篆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不高的。
    唐代隶书碑刻,现存留的还不少,字体发展的趋势与楷书相同,即初唐瘦劲到盛唐变为丰艘。初唐善隶书者有欧阳询、薛纯陁、殷仲容诸家,他们的隶书尚有汉魏遗意,特别是受北碑的影响很明显,如欧阳询所书隶书《房彦谦碑》,前人称之“极挑拔险竣之妙”,细品其字体介于楷隶之间,确有六朝的气息,但用笔平板而乏变化,艺术造诣远不能和他的楷书相比。到了盛唐,写隶书闻名的有唐玄宗、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维则数家。唐玄宗所书《孝经》现存西安碑林,所书巨型摩崖隶书碑《记太山铭》,现存泰山东岳庙后石崖;韩择木隶书碑有《叶慧明碑》、《唐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蔡有邻隶书碑有《尉迟逥庙碑》、《庞履温碑》;史惟则隶书碑有《大智禅师碑》、《庆唐观金录斋颂》;而李潮《慧义寺弥勒像碑》、《彭元曜墓志》只见载于《金石录》中。这时期隶书是用楷书笔法所书,笔划丰庾肥浊,古朴气息全无,其艺术造诣不及初唐。总的来讲,隶书至唐没有发展和革新,笔划平板无变化,趋于装饰性文字,其艺术性渐渐泯灭,接近于现在的美术字,前人评之为“平满浅近”,确如其言,它远不能和古雅幽深、丰富多姿的汉隶相比。因此,后人学隶书者一般不习唐隶。在书法史上,唐隶的艺术地位也较低。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