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对人的归因偏见有哪些?
- 归因理论认为人是理性地、毫无偏见地权衡各个因素的,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不一定总是理性的,常常会歪曲信息,从而产生偏见。
(1)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
海德曾经指出,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他把这种现象称作“行为”吞没“场”,也有人把这种偏见称作“基本的归因错误”。如我们看到一位学生迟到了,在冲进教室的时候还弄翻了桌子,我们首先的反应往往是认为这个学生粗枝大叶、莽撞。然而,他可能是由于家里亲人生病送去医院而迟到,可能地很滑才撞到桌子。但是人们常常不注意这些因素,而习惯于用行动者的内在心理特征来解释行为的原因而忽视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
(2)显著性偏见。
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案,即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例如,如果观察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两人谈话中的一个特定的人的话,那么那个人容易被知觉为在指导谈话方面更为中心和更为主动。
(3)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反应的信息,即对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产生的原因:一是基础概率信息的抽象性。人们喜欢相当具体、生动的、比较独特的事情,而往往忽视非常抽象的、空洞的、统计类型的信息;二是人们认为直接信息要比抽象信息更可信,因此过分使用了独特的、具体的和生动的经验,赋予它普遍的意义,而对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出现旁观者效应
- 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
- 意图有不同的形式,如()等。
- 态度的特点?
- 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
- 中心路线
- 社会化的特点包括()。
-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分别起不
- 社会助长作用的产生可能因为(),分心或纯
- 简述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
-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
- 群体压力并不能迫使个体改变其行为,并采取
- 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 反模仿
-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有调查研究
- 美国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源地。
- 外部归因(external
- 如果在非常紧急情况下,一个人漠视他人处于
-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
- 在没有外来奖赏的情况下,看到别人有困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