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2大时期,7个阶段。
1.创建时期
(1)初创时期(1949—1956)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实行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一是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二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的社会保险。而且社会保险的对象只是城镇劳动者,没有覆盖全体公民。(2)初步调整时期(1957—1966)调整重点(目标):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统一起来(3)停滞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①社会保障的统筹工作停止②社会保险沦为企业保险③影响了社会保险保险资金的积累(4)恢复时期(1976—1986)
2.改革时期
(1)第一阶段(1986~1993)
改革的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贫困地区的乡村贫困问题改革的重点内容:国家责任得到适当控制和调整,改变单位办社会保障事务的做法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
(2)第二阶段(1993~1997)
以1993.11.1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以其中对社会保障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与原则规范为主要标志。以养老保险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1996以来:国务院作出了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并部署实施,各地各部门按“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与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接轨,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路子。1997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7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从局部地区的试点和探索走向全国统一的制度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3)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有三:①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②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成为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③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为什么要改革?
- 社会保障的发展具有刚性增长和阶梯式持续发
- ()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社会
- 随着宗教的改革与政府势力的增长,国家逐渐
- 各国建立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是:()
- 社会保障概念的首次公开使用是()。
- 军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是
- 1601年,()制定的《济贫法》在社会救
- 政治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因素。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 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的产生,是进入近代社会
- 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来看,它的
- 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研究报告中建议,社会保
- 国际劳工组织综合各国失业情况和工人生活状
- 补充性住房计划主要有补充性()等多种形式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第二阶段的重点是为
- 养老保险的特征有()
- ()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